教师节 | 佛教里的“为学之道”与“为师之道”
09-10 03:17

Teacher'Day

2024

——  教师节快乐 ——

一朝沐杏雨

一生念师恩

一朝沐杏雨
一生念师恩


教师节是每年的9月10日,

礼敬天下老师,

礼敬佛教导师——释迦牟尼佛,

礼敬一切善知识,

我们应以佛陀为导师,

精进修行,不违师教。

佛门的尊师重道
TEACHER'DAY

在佛陀在世时,佛教徒以佛陀为导师;佛陀涅槃后,佛教徒以戒律为导师。“学为人师,行为世范。”教师的角色,就是为学生种下追求知识、尊重真理的种子。佛是道的体现,皈依佛,即皈依道,尊师重道,就是尊敬佛陀,尊重佛法。自古以来,中国就是一个崇尚师道的国家。

佛教不仅是一个佛法修行的教育体系,它还教授人们如何解脱烦恼和轮回的智慧。佛陀教导众生何为应为之事,何为应避之事;何为善行,何为不善。从佛教的价值观来看,真正的尊师重道意味着什么?《坛经》中提到:“菩提般若之智,世人本自有之。只缘心迷,不能自悟。须假大善知识,示导见性。”

在佛教中,师徒传承、世代相传的教育方式对师道的重视尤为突出。例如,佛弟子尊称释迦牟尼佛为“本师”,而“天人师”是如来十号之一。佛法传入中国后,与中国本土尊师重道的传统相融合,汉传佛教的历代祖师中也不乏尊师重道的典范。

我们今世能够接触到佛法,虽然根本上源于自己前世的因缘,但师长的辅助也是不可或缺的——法味因师而尝,法音依师而闻,法乳从师而受,法脉自师而传。以今日的教师节为例,无论是对佛法上的善知识,还是对世间自己的老师,我们都应感激他们的深恩,铭记他们的厚德,远可在轮回之外报答他们,近可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我们的敬意。


过渡.png
释迦牟尼弘法教化
TEACHER'DAY

成道后的释迦牟尼佛,在菩提树下,七处九会,演大华严,但二乘众生如聋若哑,难以接受一乘大法。于是佛陀前往鹿野苑,三转四谛法轮,度憍陈如等五比丘,从此佛法僧三宝具足,佛教僧团因而建立。

释迦牟尼佛在世期间,共说法四十九年,举行了超过三百场的讲经活动。在其弘法的一生中,除了在成道后的最初三周内宣讲《华严经》外,还持续宣说了《阿含经》十二年、《方等经》八年、《般若经》二十二年,以及《法华经》和《涅槃经》共计八年。

佛陀在教导弟子时,擅长观察弟子的根机,适时给予指导,如同对症下药。对于那些能够遵循教诲并付诸实践的弟子,佛陀会耐心地进行调教;对于那些难以遵循教诲的弟子,佛陀也会灵活地采取方法来引导他们;对于那些懒惰、缺乏进取心的弟子,佛陀会激励他们奋发向上;而对于那些过于刚猛的弟子,佛陀则教导他们学会温和与节制。

佛陀的弟子中不仅包括频婆娑罗王、波斯匿王等众多国家的君主以及王妃韦提希夫人、末利夫人,同样也涵盖了社会底层的莲花色、摩登伽等人。佛陀引领阿那律、难陀、阿难陀等王子剃发出家,同时也不遗弃像理发匠优波离和挑粪工尼提这样的平民。这充分展现了佛陀对所有弟子的无微不至的关爱,以及他所传授的教义超越了社会地位、财富、种族和信仰的界限。


释迦牟尼佛至八十高龄仍旧勤勉不懈,携弟子周游四方,传播教义。在临近涅槃之时,他依旧心怀众生,接纳了一位超过百岁的外道修行者须跋陀罗,作为他最后的弟子。在阿难提出的四个问题上,佛陀以慈悲之心,向弟子们开示:以戒为师、以四念处安住、以默摈调伏恶人、在一切经首安立“如是我闻”等六种成就令人起信。

过渡.png
诸佛之师文殊菩萨
TEACHER'DAY

《大宝积经卷第六十·文殊师利授记会》阐述了文殊菩萨作为诸佛之师,菩萨之母的身份。在无量无边的过去、现在以及未来,所有修行者无一不依赖于法,而文殊菩萨正是法的化身。

在众生面前,文殊菩萨以善知识的形象出现,启迪我们的菩提心、大乘心以及空性的般若正见。作为诸佛之师,文殊菩萨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之际,化现为菩萨之身,以弟子的形象示现,保护教法,度化众生。这体现了“师”的无私与尊贵。

修持文殊法门,可获得六种智慧:速慧、深慧、广慧、说法慧、辩法慧及撰述慧。这些智慧能够深化和扩展我们的认知,使记忆更加牢固,引领我们进入清净的修行心境,达到妙吉祥的境界。

文殊菩萨所代表的智慧,远不止于世俗的博学多才或一般的聪明才智。它更是一种能够洞悉所有佛法与世间真理、证悟真实本性的至高无上的大智慧。

在佛法的教导中,对善知识的恭敬与亲近,完美地体现了“尊师重道”的精神。而“恭敬三宝,奉事师长”的教诲,贯穿于整个成佛修行的旅程。

值此教师节,以虔诚心、恭敬心感恩诸佛菩萨;感恩历代祖师大德;感恩每一位善知识。祈愿世界和平,正法久住,发心善信所愿皆遂,早成佛道!



END



版权声明:图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 请联系删除

已显示全部数据
版权所有@2021功德文化有限公司保留所有权利